1. 首页 > 生活杂谈

“14岁女儿要和男兄弟开房,我该如何办?”--心海情感 跟14周岁女孩在一起需要负法律责任吗

几个月前,发生了这样一起悲剧。

广州14岁女宝宝被父母打骂后坠亡。

这当然不是普通的“棍棒教学”。

深究起来,用“羞辱”形容都不为过。

女宝宝是一名要求的学霸。

有一次,她考试考砸了,让父母发现了她的秘密。

——她早恋了,在春意萌动的年纪。

父母如临大敌。

他先是确认情况,然后怒不可遏,把课本往女儿身上扔。

妈妈呢?更是恨不得没这个女儿。

打骂过三四次后,女儿沉默的态度让她更加抓狂。

转而打了她几耳光。

当时,女宝宝啥子话也不说。

后来,她在父母的双重责骂下,出门出走了两次。

8月29日晚上,女宝宝挑选用最激进的方法反抗:跳楼。

在民警赶到时,人已气息全无。

就在我以为这对父母会痛定思痛时,他们的做法令人大跌眼镜。

他们很“及时”地把案发的办公楼告上了法庭,索赔80万。

看不出有任何反省之心。

恐怕,这也是女宝宝执意寻死的根源:

感到差点父母的爱,看差点未来的光明。

有人说,“早恋是父母养育的伤。”

这话说得特别妙。

早恋是否美好,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态度。

毕竟,除了无疾而终的倾慕,被父母发现只是时间问题。

知乎上有壹个很火的问答:怎么看待14岁女宝宝和男朋友开房被父亲发现后被打骨折?

其中,知友李松蔚的回答,说出了中国式父母的真相。

他说,中国式的父母,不跟孩子讲平等。

而是讲“碾压”:

“你壹个孩子懂啥子?”

“他还是壹个孩子,跟他废啥子话?”

简而言之,孩子就是无脑、幼稚的“物种”。

换位考虑去理解孩子?

不存在的。

多数父母看到孩子做出“越轨”行为,第一反应就是反对。

但这会引起强烈的反弹。

父母们脸面挂不住了,心想,“我还治不了你了。”

“就一孩子,何必费那么多话。”

错了,打到他不犯错。

但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?

并没有。

知乎里的父亲,纵然把女儿打到骨折,遗留下“内伤”,她依然学不会自爱。

相反,她为了对抗父母,很也许从此“堕落”下去,“破罐子破摔”。

中国式父母,很避讳与孩子谈性和爱。

他们通常觉得,这两样东西,孩子该懂的时候就会懂。

实际呢?

一旦受害,就是重伤。

看过壹个普法短剧,叫《如果·放映厅》。

如果今年的自己,能看到未来的样子,就能了解哪些路是如何走错的。

其中有一集叫《我以为谈个恋爱没啥子》。

里面有一对十三四岁的小情侣,对爱情的理解特别粗浅:

“我们都在谈恋爱啊。”

言下之意就是,爱,更像是一种潮流。

问他们知不了解这样做会有啥子后果。

也只了解带着懵懂地反问,“能有啥子后果?”

放映员了解,光说无用,得让他们自己看,早恋会有啥子样的大结局。

在假设的未来中,他们如今年一般早恋。

有一次,男生提出了“过分”的标准,这引起了女宝宝的不安。

女宝宝说,“要不算了吧?”

她担心会出事。

男生的回答,和其说是安慰,不如说是自欺欺人:

“没关系,

你别紧张,

我们谈恋爱都这样。”

从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,男生是“情场老手”了。

了解如何打消对方的顾虑,满足自己的私欲。

紧接着,男生拿出了一盒避孕套,显然是早有打算。

他说,“我预备了这个。”

可以看出,女宝宝没见过避孕套。

带有一丝丝好奇,问,这是啥子,你用过吗?

男生抑制不住喜悦地说:

“我没用过,

要不咱俩去研究一下。”

在半推半就中,女宝宝与对方发生了关系。

悲剧的是,这件事传开了,闹得全校皆知。

女宝宝成了同学们口中的“浪女”。

她低着头,周围满是指指点点的目光。

“咦,

传闻她与男孩那个了,

好恶心啊,

这么不干净的东西,

一天天的也不了解在装啥子清纯。”

教室里,耳根更不清净。同学们的嘲弄快把她逼疯。

“哟,还不好意思呢?”

她所能做的,是立刻逃离现场。

但她能逃到哪去?这段不愉快的回忆会一点点把她吞噬殆尽。

而男生呢?被开除了学籍,大好青春只剩下迷茫。

不仅如此,他还因为性关系对象不满14周岁,锒铛入狱。

早恋的后果,不幸的种类很多。

但无论是哪一种,他们都承担不起。

回到现实,男生特别不理解这样的大结局:

“大家只是谈个恋爱,

我们都是自愿的,

如何会变成这样子?”

这也是情窦初开的男生女宝宝,最应该受到的教学:

早恋可以。

但要守住界限,学会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

但如何把这样的意思,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传达向他们,却很难。

任何形式的否定,都也许造成伤害。

看过李玫瑾老师的一段演讲,堪称教学早恋孩子的经典。

有家长向她打电话,说:

“早晨起来就因为她跟人谈恋爱,

她母亲骂了她几句,

就说活着没意思了要跳楼。”

李玫瑾的回答是,不仅不能骂,还要夸。

如何夸也有诀窍。

她叫家长先让母亲躲开,自己上去一顿夸:

“我这女儿真棒,

这么小就有人爱了,

介绍我女儿很可人。”

取得孩子认同后,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:

“你不容为这点事这么激动,

既然有人爱你,

你还是很有价值的,干嘛要死呢?

不容死,等着人家爱,

咱们也可以爱别人。”

这里最大的困难是,父母不容把孩子早恋视为洪水猛兽。

才能有平心静气的对话。

李玫瑾还讲了壹个例子。

有一次,她与女儿发车走在路上时,恰好结婚的车队一溜烟过去。

放眼望去全是奔驰。

女儿感叹说,“哎呀,俗不俗。”

李玫瑾却摇头说:

“孩子,你错了,就得这样。

要让男人了解结个婚半个家产,

不能轻易地再结婚。”

如果只听到这几句,大家很容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“拜金”。

不可否认,这段话有玩笑的成份。

抛开玩笑,才是她要表达的内容:

在爱面前,你要有要求,要有标准。

不能对方一提个过分标准,就不忍心回绝。

这是很多早恋酿成悲剧的原因。

人生永远绕不开两大主题,爱和被爱。

这与年纪大小无关。

和人的“本性”有关。

但在十几岁时,爱,更多的是一种需求。

至于后果,

至于责任,

至于未来,

往往会被抛掷脑后。

卢勤讲过壹个经历。

说有壹个男生跟父亲说,他们班上有壹个很可人的女孩子,他想娶她为妻。

父亲没有责骂,他的回答与李玫瑾有异曲同工之妙:

“嗯,我儿子眼光不错。”

话锋一转,他又语重心长地说:

“不过你今后不打算考大学的话,你今年可以把这事定下。你如果要考大学,我提议考完大学再说。如果你今后就在县城生活了,你就今年可以把这事定了。如果你还想出了县城,到北京去工作,我提议你以后再说。”

这位父亲最难能可贵的是,他没有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。

而是把他当成独立个体看待。

循循善诱,一点点打消孩子不成熟的想法。

武志红说,“真实可怕的不是‘早恋’,是没有爱的能力。”

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,爱的能力并不高深。

无非是在心动时,互动中,细细品尝。

学着怎么有分寸地爱人。

懂得为彼此的将来思考。

慢慢成为壹个高智慧的人。

把彼此的爱恋演变为相互成全。

毕竟,爱情不是杀鸡取卵,不是及时行乐。

而是长达一生的追逐。

作者:羽逸尘